種子行業將迎來一艘“航母”,由央企與外資強強聯手打造。
農業部最近公布的第2051號公告顯示,中種迪卡種子有限公司變更為中種國際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種國際),注冊資本變更后達4.8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種子航母企業。資料顯示,變更前中種迪卡是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種集團)與孟山都的合資公司。
一位種業資深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的中種國際除了繼承原中種迪卡業務,還把中種國際的玉米事業部整合,負責孟山都迪卡業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孟山都則以科研資產注入合資公司。“這對雙方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但這次合資意味著孟山都將更順利地進入中國,合作也是孟山都布局中國的重要一步棋。”
注冊資本業內領先
農業部2051號公告《第四十一批<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企業名單》顯示:“中種迪卡種子有限公司”變更為中種國際種子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由變更前的1億元變成4.8282億元;經營范圍為雜交玉米;經營方式為:加工、包裝、批發、零售;法人代表是張學工。公開報道顯示,張學工為中種集團總經理。
這起企業變更案在業界引發了巨大關注,不僅是因為4.8億元的注冊資本規模,更在于孟山都的外資身份。據變更前的中種迪卡官網介紹,“中種迪卡”是中種集團與美國孟山都公司合資興辦的第一家經營玉米等大田作物種子的中外合資種子企業。中種迪卡充分利用孟山都公司的優秀種子資源和強大育種優勢,憑借自身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和完善的服務體系,主要生產經營孟山都“迪卡”系列玉米種子。
中種國際工作人員在電話中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了這點,中種國際今年1月成立并開始工作,其業務之一就是銷售迪卡系列玉米。
對于我國種子企業而言,這將產生深遠影響。目前我國有大約6600家種子公司,注冊資金在3000萬元以上的只有300多家,種子企業呈現小而散特點。其中,“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僅有91家,多數種子企業育種能力十分薄弱。單純從注冊資金規模來看,中種國際也是種業中的“航母”。上述種業人士說,中種與孟山都的合作或將產生全國數一數二的種子巨頭,“注冊資本可以說就是全國最大的。”
外資市場份額將更大
在行業人士看來,中種與孟山都的強強聯合,將給玉米市場帶來巨大影響。“中種集團這次招了個好女婿,對孟山都來說,這也是求之不得的事,他們過去一直想進入中國,此前業務主要在廣西,借助中種國際,迪卡系列玉米可以覆蓋到東北和黃淮玉米主產區,地位一下子提高不少。”上述人士說,目前迪卡玉米在東北地區進行品種審定,而現在他們有品種、有制種基地、有資金實力,市場又直接由他們來做,迪卡玉米的種植面積肯定會繼續擴大。
合資的另一方中種集團背景也強大。其官網顯示,中種集團是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在原農林部種子局基礎上成立的我國第一家種子企業,經30多年發展,現已成為集科研、生產、加工、營銷、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鏈完整的大型種業集團。
不過有種業知情人士稱,中種集團的日子實際并不好過,現在種子公司主要靠玉米當家,而中種集團基本上沒有自己的玉米品種,以前買了農單5號,但是推廣以來問題不斷,被農業部開了罰單,2010年被迫退市。之后,通過談判獲得了中國玉米第一品種鄭單958六年的營銷權,但也只是與幾家公司分市場。
隨著鄭單958營銷期即將到期,中種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品種來源,而正在中國布局玉米種子的孟山都也需要更大的施展平臺,這或是雙方一拍即合的原因。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先玉系列玉米等外資品種玉米占到市場的10%,隨著孟山都的加入,外資的市場份額會更大。
或削弱中方研發能力
目前,我國種子法對于外資進入有嚴格的限制,外資持股的份額不超過50%。甘肅省一官員此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在種子公司方面,雖然規定中方的資金要占到50%以上,但在科研和專業方面外資占據主導,涉及這些方面的情況很少公開。
事實上,一些名義上只占合資公司49%股份的外資公司,往往掌握著種子公司的核心資源:技術與專利。因為外資公司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可以有效地實現壟斷。此前就有專家警告稱,在合資中,中國種業公司逐漸失去了研發能力。
去年底,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強調建設種業強國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根本性的保障,提出要加快種子生產基地建設,逐步確立企業商業化育種的主體地位。目前我國種業的育、繁、推脫節,科研單位只管育種,種子公司賣種子,造成產業鏈割裂。該《意見》主要是加大對種子企業科研的支持,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 “育繁推一體化”的中國種子企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