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央一號文件引起廣泛關注。本網記者沈陽就一號文件關于“加強以分子育種為重點的基礎研究和生物技術開發”的問題,專訪了對生物國防有專門研究的著名軍旅作家呂永巖。以下是本網記者與呂永巖的訪談。
光明網記者沈陽:呂老師,您好!人們關注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公開發布。據我了解,國內方方面面的人對一號文件關于轉基因方面的表述十分關注,想必您也是這樣。中央一號文件這次在這方面的表述比較簡單,只有一句話:“加強以分子育種為重點的基礎研究和生物技術開發”。我們想聽聽您對這個表述的解讀和見解。
1.轉基因“產業化”連續四年在一號文件中遇冷
呂永巖:謝謝您的專訪。確實,近年來,不僅僅是國內,國外對轉基因問題也是高度關注。中國對轉基因的態度不僅對中國有巨大影響,對世界尤其是對轉基因作物種植大國,也有巨大影響。國外生物公司頻頻來中國“公關”,目的就是在歐洲碰壁的情形下,千方百計保住中國這塊對他們生死攸關的擴散基地。所以,一號文件在這方面的表述為人矚目是必然的。我在第一時間,便注意到這次一號文件關于“加強以分子育種為重點的基礎研究和生物技術開發”的表述。我認為,理解這句話,眼界必須放寬一些,特別是要把歷年一號文件對這個十分敏感問題的表述聯系起來看。
首先,2008年一號文件對這個問題的表述是:“啟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實施種子工程和畜禽水產良種工程。”這里的“啟動”轉基因育種“重大專項”,最搶眼的就是國家專門拿出了200多億資金。
緊接著,2009年的一號文件,表述就變成了“加快推進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整合科研資源,加大研發力度,盡快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高產、優質、高效的轉基因新品種,并促進產業化。”這是第一次提出轉基因“產業化”,而且強調“加快”、“盡快”。也就是在這一年,農業部被謀體稱“偷偷摸摸”批準了兩種能殺蟲的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在國內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甚至是恐慌。
2010年,在轉基因產業化引發恐慌情形下,一號文件還是強調:“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體系建設。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抓緊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這次還是有“加快”、“抓緊”、“產業化”。也就是在這一年,質疑轉基因作物產業化在國內掀起了高潮。
這以后的2011年,一號文件主要強調的是水利建設,其它方面沒有涉及,轉基因問題也一樣沒有被提及。盡管一號文件沒有提及,但是轉基因安全性爭議在國際國內非但沒有淡化,反而愈發激烈。“轉基因”已經變成了一個十分敏感的字眼。
或者正是由于轉基因安全性爭議的日趨激烈,2012年的一號文件,便不再提“轉基因”三個字,代之以“在農業生物基因調控及分子育種、農林動植物抗逆機理、農田資源高效利用、農林生態修復、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農產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就是說,“轉基因”有兩個名字,大名“轉基因”因為太敏感,便改稱小名“生物基因調控及分子育種”,“加快”、“抓緊”不提了,“產業化”也不提了。尤其是不提“產業化”,這顯然是一個進步。
從2013年開始,轉基因在一號文件中所占文字便越來越簡單。2013年的一號文件涉及轉基因只有15個字,即:“繼續實施種業發展等重點科技專項”,所謂“重點科技專項”還是指轉基因重大專項。但是,這次文件說得非常委婉,甚至連分子育種都沒有提。
剛剛發布的2014年一號文件,涉及轉基因用了22個字,即“加強以分子育種為重點的基礎研究和生物技術開發”。這次沒有提“科技專項”,沒有“加快”、“盡快”、“抓緊”,沒有“轉基因”,更沒有提轉基因“產業化”。從2011年算起,這已經是連續第四年沒有提轉基因和“產業化”了。轉基因和“產業化”在一號文件中遇冷已經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2013年,張掖市提出禁止轉基因種子在張掖種植,這是符合近年一號文件精神的。主張轉基因產業化的人指責張掖,這是錯誤的,是與一號文件精神相違背的。
2.轉向“基礎研究”是實事求是的回歸
記者:你的回顧確實能給人啟發,也能幫助人們看清一些問題。對于轉基因產業化遇冷,你能談談自己的看法嗎?
呂永巖:解釋這個問題,我想還應該仔細斟酌一下近兩年一號文件對這個問題的表述。
必須看到,一號文件對轉基因問題的表述,不是沒有變化,而是有明顯變化。我前面說過,近兩年“加快”、“抓緊”、“推進”“轉基因”、“重大專項”“產業化”,這些都沒有了。2012一號文件提到“生物基因調控及分子育種”、“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農產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這個我想提請注意的是“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農產品安全”,尤其是“基礎理論和方法”。
為啥要注意“基礎理論和方法”呢?因為2014年一號文件在提到“分子育種”的時候,提的還是“基礎研究”,當然還有一個“生物技術開發”。但是,都沒有提“轉基因”和“產業化”。
怎樣理解“基礎理論”和“基礎研究”呢?
首先,“分子育種”并不等同于轉基因。將轉基因剔除,轉向“基礎理論”和“基礎研究”,這是對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的一種后退。轉基因重大專項2008年以數百億重金“啟動”,2009年要“促進”產業化,2010年要“推進”產業化。按照美國孟山都及中國轉基因專家們的說法,轉基因水稻從2009年開始,三五年內要把轉基因大米擺上老百姓餐桌,也就是“產業化”、“商品化”了。按時間算,最快2012年,轉基因水稻就“產業化”了。最遲2014年也該“產業化”了。就是說,按照孟山都及國內轉基因專家們的設計,中國人早就該頓頓飽餐轉基因大米了。
但是令他們沒想到的是,三五年過去了,轉基因水稻不但沒能產業化,反而退回到了“基礎理論”和“基礎研究”上。
轉向“基礎理論”和“基礎研究”,我認為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回歸,是一種尊重科學的回歸,是一種進步。它的內涵十分明顯,就是轉基因技術存在基礎不牢的問題,連基礎理論和基礎研究都沒搞好,許多“基礎”問題都沒搞清楚,憑什么要搞產業化?
3.“基礎研究”的“基礎”是解決對基因的“瞎子摸象”
記者:真是不推敲不知道,一推敲有奧妙。請你再詳解一下一號文件提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研究”。
呂永巖:轉基因的“基礎”是基因。人類從出現在這個地球上開始,便面臨兩大難解的困惑:一個是宏觀上的宇宙,一個是微觀上的基因。誰敢說人類已經把宇宙和基因問題通通搞清楚了?尤其是基因問題,如果搞清楚了,癌癥還能死人嗎?埃博拉病還能致死人嗎?禽流感還能死人嗎?人類的長壽問題不是也該迎刃而解了嗎?
如同人類沒有完全破譯宇宙問題一樣,人類也遠沒有破譯生物基因的全部問題。人類目前對基因的認識只能算是“瞎子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譬如人類對“垃圾基因”的認識,過去認為這些基因沒有任何作用,是“垃圾”。近兩年,經過全世界數百名科學家聯合攻關,終于發現垃圾基因不但不是垃圾,而且具有“開關”的功能,作用相當大。
“垃圾基因”曾經是“科學共識”,但是這個“科學共識”被新的科學發現否定了。轉基因專家經常把“科學共識”掛在嘴上。其實轉基因安全性沒有“科學共識”,有的只是尖銳的爭議。在復雜的基因問題上,就是有“科學共識”,那“科學共識”可靠嗎?不可靠。它只能是相對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南京大學張辰宇教授帶領的團隊關于微小核糖核酸的發現,這個也是顛覆性的意外科學發現。過去理論認為“食物中的任何核酸、蛋白質,在消化系統中都會被完全消化成核苷酸、氨基酸后被吸收”,張辰宇團隊的發現把這個“科學共識”徹底推翻了。他們用了十年時間的一系列無可辯駁的數據表明,微小核糖核酸miRNA非常穩定,不容易降解,能順利進入血液,還會長期滯留,并且能在肝炎、肝癌病人病理中起到關鍵性的調控作用,是最主要的基因表達調控因子之一。
更讓人類費解的是朊蛋白,這是引發瘋牛病的元兇。人類過去知道朊蛋白嗎?不知道。朊蛋白非常獨特,它不是病毒,它只有蛋白質而沒有核酸,當然也沒有DNA、RNA,但是它卻會復制,會傳染。直到今天,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能解釋清楚這是為什么。朊蛋白有很多特性。如對紫外線照射、電離輻射、超聲波以及80~100℃高溫,均有相當的耐受能力。對化學試劑與生化試劑,如甲醛、羥胺、核酸酶類等表現出強抗性。能抵抗蛋白酶K的消化。它可感染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腦組織海綿狀變性。食用了瘋牛病污染的牛肉、牛脊髓的人,會出現癡呆、精神錯亂、視覺模糊、平衡障礙、肌肉收縮等癥狀,最終死亡。醫學界對此一籌莫展。
從瘋牛病再到朊蛋白的復制,我們就能明白科學認識基因致病的不了解造成的可怕后果正向公眾走來。轉基因作物最常提到的就是bt蛋白。轉基因水稻一旦產業化,我們就得每天都吃bt蛋白,bt蛋白Cry9C能夠在90攝氏度高溫下持續120分鐘而不被降解,這與朊蛋白很相像。bt蛋白已經證實能像微小核糖核酸那樣通過血液進入人體,而我們的身體又會去山寨這些蛋白。瘋牛病有很長的潛伏期。誰敢說bt蛋白不會像朊蛋白那樣潛伏變異,直至致人死命?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科學家敢打這樣的保票嗎?他依據什么能打這樣的保票?
就是說,人類在沒有對基因全面透徹認識的基礎上,妄言轉基因安全,用轉基因技術改變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讓人類像實驗鼠那樣一天三頓食用轉基因食物,這個風險實在太大了,這種拿全人類的健康生存進行的賭博,人們無論如何是不能接受的。
誰要想讓人類整天食用轉基因,那對不起,請先把基因問題全部搞清楚。連基因最基礎的問題都沒搞清楚,就說轉基因安全,沒有人敢相信。
4.“基礎研究”的重點應該是生物防范
記者: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我估計沒有幾代人怕是搞不清楚的。或許幾代人也搞不清楚。這么說,轉基因面臨的問題真的是太多了。
呂永巖:是啊。一號文件明確說了,要搞“基礎理論”、“基礎研究”。如果不是有人故意曲解,那么在這方面貫徹一號文件就要認真調轉方向,也就是把過去圍繞轉基因“產業化”的研究轉到重點研究生物防范上。
生物防范是我們的薄弱環節。在生物防范問題上,我們已經遠遠落后于美國。在生物戰足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今天,中國目前的狀況是非常危險的。非典是一個警示,目前H7N9禽流感也是一個警示。H7N9在美國某些地區的禽類中早就有了,為啥沒發病?為啥到中國就發病了?中國在生物戰方面再不迎頭趕上,顯然已經不行了。中國關注航母是正確的,但這遠遠不夠,中國還應該抓緊構建生物國防。“基礎理論”、“基礎研究”首先應該包括生物國防。
“基礎理論”、“基礎研究”課題很多,而且比轉基因產業化科技含量要高很多。轉基因目前已經只是一種技術,真正的科學課題是生物防范。譬如轉基因轉入的外來基因以及啟動子等“鑰匙”,究竟能打開多少潘多拉魔盒?它的中遠期危害到底有哪些?
2014年1月9日,《時代周報》267期刊發了法國《世界報》記者張竹林的《法國為何抵制轉基因》一文,文章很明確的說明,法國抵制轉基因絕不是出于“貿易保護”,而是出于對轉基因作物破壞環境和人體健康的擔憂,是對轉基因生物公司為了追逐高額利潤不顧人類和環境安全的戒備。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文章明白無誤的指出,塞拉里尼團隊關于轉基因使老鼠致癌、死亡的研究,數據是嚴謹的,結論是正確的,撤稿是受到了孟山都的脅迫。這就再次提示我們“基礎理論”、“基礎研究”最起碼的是要要重復一下法國的實驗。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2014年1月14日,美國《可再生性農業》網站發表了杰雷·卡爾森的一篇報道,這篇報道證實中國質檢部門的專家在轉基因作物中發現了與美國胡泊博士所發現的完全相同的“不明病原體”,確切地說,這種病原體是一種蛋白。“這個蛋白僅僅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它不包含DNA或RNA,但是能夠自我復制。”“病理學家從流產胎兒組織分離出它們,培育它然后注入健康的動物,造成致命后果。后來再次在受到感染的胎兒組織中發現它們,將它再次分離出來。”報道稱,這項研究滿足“科赫法則”所有的標準,“該法則是確定一項疾病原因最為嚴格的科學標準”。
為什么說這是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呢?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導致瘋牛病的朊蛋白它也只有蛋白質而沒有核酸,也沒有DNA、RNA,它也會復制。轉基因作物中這個被發現的病原蛋白,與朊蛋白的特征相同。這難道不可怕?難道不應該成為“基礎理論”、“基礎研究”的重大專項?
至于其它方面的課題,像如何抑制轉基因作物對人體健康及生態鏈條的破壞?怎樣阻止轉基因技術導致的病毒在轉基因產物中的頻繁重組?轉基因食品一旦產生不可預見的生物突變怎么辦?怎樣對付轉基因導致的“超級害蟲”和“超級雜草”?靠什么恢復被轉基因作物破壞的土壤?怎樣恢復被轉基因作物破壞的生物多樣性?如何應對轉基因生物打擊造成的各種特定疾病、死亡,動植物、生物的生物性失能,環境破壞等等,課題太多了。
所以,一號文件強調“基礎理論”、“基礎研究”,否定了轉基因“產業化”,這是非常重要的,是不能允許轉基因利益集團進行曲解的,更不允許在實際行動中對抗。
5.“基礎研究”必須與“產業化”利益脫鉤
記者:你談到的國外兩篇報道我也注意到了。看起來,轉基因作物已經暴露出來的問題應該說是觸目驚心,再不重視確實很危險。那么,下一步落實一號文件關于“基礎研究”的要求,還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呂永巖:從大量事實看,落實一號文件提出的“基礎理論”、“基礎研究”,首先是要在轉基因研究的體制上進行改革。也就是像美國那樣,實行轉基因產業化研究與生物防范研究分離。國家只負責生物防范研究,不負擔轉基因產業化研究。美國對轉基因產業化沒有一分錢的投入,相反,對生物防范研究卻投入了700億美元的“重大專項”經費。我們在這方面與美國正相反,生物防范研究沒有投入,轉基因產業化卻投入了幾百個億。這個首先要改革,要改變。要立即把轉基因重大專項的經費改投到生物防范研究上。產業化誰受益誰去搞,國家負責管理和監督。這體現的是“防范在先”,體現的是管理層對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負責,必定廣受人民的擁護和贊揚。
其次是必須抓緊建立生物國防體系,還要建立類似美國那樣的生物防衛與反制中心。“基礎理論”、“基礎研究”的重點課題應該由這個中心負責,由這個中心來做。建立這個中心的目的就是讓“基礎理論”、“基礎研究”與轉基因產業化利益脫鉤,另起爐灶。我們不能相信與轉基因產業化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人,能實事求是面對轉基因作物的危害。不能相信轉基因運動員充當轉基因裁判員不會吹黑哨。
三是對從事“基礎理論”、“基礎研究”的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篩選。在國外轉基因生物集團有兼職的人不能用,與國外生物集團有密切聯系的人不能用,與轉基因產業化有利益關系的人不能用,接受過孟山都等國外生物公司饋贈的人也要嚴格考察,看其是否已經被收買,被收買的人當然也不能用。
四是要充分利用獎懲機制,鼓勵對轉基因危害發現及提出可行性對策的研究成果,懲辦掩蓋轉基因作物危害的欺騙行為。
總之,從國外生物組織嚴重滲透的現實出發,真正使一號文件提出的“基礎理論”、“基礎研究”取得成效,必須實現“基礎研究”與轉基因產業化的組織脫鉤,經費脫鉤,利益脫鉤,人員脫鉤。必須徹底改變轉基因運動員充當轉基因裁判員的不合理、不公正、不科學,很危險的現狀。中國人的飯碗要裝自己的糧食,中國的“基礎理論”、“基礎研究”應該由中國人自己干,不需要國外利益集團來指手畫腳,更不允許有人吃里扒外,出賣國家和人民利益。
記者:謝謝呂老師給了我們這么豐富的中央一號文件解讀信息。(光明網記者沈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