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錯誤使用習慣。
CFP/圖
新聞回顧
經第三方檢測,酒鬼酒中共檢測出3種塑化劑成分。行業專家分析研判認為,白酒輸送管道使用塑料在行業內并不是偶然現象,在生產過程中接觸了塑料管、塑料薄膜,增塑劑可能溶解于酒精中,最終形成成品中塑化劑的來源。
酒鬼酒公司也已經鎖定了可能肇事的三大元兇:一個是自動包裝線上的小塑料管,另一個是塑料瓶塞,還有一個就是去年包裝車間整修時,臨時使用過的一段長達10米的塑料輸酒管。該公司表示,會將塑料的東西都換成不銹鋼的。
這次的塑化劑風波,似乎再次證明了,塑料是“人類最糟糕的發明”。
但在人類近代史中,恐怕鮮有物質如塑料一般,能如此深入、徹底地融入大眾生活的每個環節中。大到飛機、汽車、輪船,小到吸管、油漆、包裝盒,其中都少不了塑料的身影。而這些,還只是“塑料軍團”的極小一部分。如果沒有塑料,我們的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洗臉時,沒有了輕便的塑料臉盆;早餐時,昨天買的面包已過期變質,沒有塑料袋的密封包裝,面包只能現做現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塑料,讓生活更美好!”
但凡事生一利,則必生一弊。2002年10月,英國《衛報》評出了“人類最糟糕的發明”,曾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塑料不幸“榮獲”這一稱號。絕大部分塑料垃圾無法被降解或循環利用,造成了觸目驚心的“白色污染”。
功哉?過哉?善哉?惡哉?追尋塑料一路走來的百年歷程,或許有助于人們對塑料有一個更為客觀、全面的認知。
塑料起源于攝影暗房——
“假象牙”的可塑性
若不是一個攝影師強大的好奇心,人類或許要與塑料失之交臂。英國人亞歷山大·帕克斯有許多愛好,攝影是其中之一。19世紀時,人們還不能夠像今天這樣購買現成的照相膠片和化學藥品,必須經常自己制作需要的東西。所以每個攝影師同時也必須是一個化學家。
攝影中使用的材料之一是“膠棉”,它是一種“硝棉”溶液,即在酒精和醚中的硝酸鹽纖維素溶液。當時它被用于把光敏的化學藥品粘在玻璃上,來制作類似于今天照相膠片的同等物。
在19世紀50年代,帕克斯查看了處理膠棉的不同方法。一天,他試著把膠棉與樟腦混合。使他驚奇的是,混合后產生了一種可彎曲的硬材料。帕克斯稱該物質為“帕克辛”,那便是最早的塑料。帕克斯用“帕克辛”制作出了各類物品:梳子、筆、紐扣和珠寶印飾品。然而,帕克斯不大有商業意識,并且還在自己的商業冒險上賠了錢。
隨后,人們開始挖掘塑料的用途。機會降臨在一位紐約的印刷工身上,1868年,約翰·韋斯利·海亞特偶然發現,當時一顆象牙只能制造5個桌球,一家制造臺球的公司抱怨象牙短缺。海亞特隨即改進“帕克辛”的制造工序,并且給了一個新名稱:“賽璐珞”(假象牙)。
假象牙使人們認識到,幾乎家庭里的所有用品都可以由某種塑料制造出來。1926年3月,美國《塑料》雜志對塑料也這樣定義:“一種物質的性質,使它可以形成任何想要的形狀,而不像非塑性物質那樣需要切鑿。”
當然,塑料的模仿僅僅是出于實用,使用價值淹沒了美學價值,所以,它無法贏得高貴的身份。
到上世紀30年代,尼龍又問世了,被稱為是“由煤炭、空氣和水合成,比蜘蛛絲細,比鋼鐵堅硬,優于絲綢的纖維”。此后。各種塑料的發明和生產不斷問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塑料的原料以石油取代了煤炭,塑料制造業也得到飛速的發展。
可口可樂全球化——
塑料功不可沒
100多年來,人們對塑料的使用達到了頂峰。
1934年,倫敦科學博物館就舉辦過盛況空前的塑料展,展品中甚至有一個完全用塑料建成并擺滿了塑料用品的房間。
1940年,當紐約世博會出現全套尼龍服裝時,一本書也曾這樣展望塑料時代:“一個遠離蟲蛀和生銹,充滿色彩的世界,一個主要由合成材料建成的世界,它們主要來自分布普遍的原料。當硝煙散去,開始重建,科學將帶著新的力量和資源回到創新使命上來。我們將看到一個明亮、潔凈和美麗的新世界。”
在飲料領域,可口可樂的全球化過程中,塑料起了重要作用。上世紀90年代,鋁罐成本狂漲,玻璃瓶回收又讓可口可樂難以全球化,于是塑料瓶被推到了前臺,當時《商業周刊》將此列為全球化的100個細節之一。而啤酒業卻將此稱為與飲料界徹底分道揚鑣的標志,當時喜力啤酒的掌門人弗雷迪嘲諷道:“使用塑料瓶的飲料公司都暗地里降低了二氧化碳濃度,這也是為什么沒有啤酒廠商會用塑料瓶的原因,造糖水的家伙們只希望孩子們隨身帶著他們的飲料,拼命地猛喝,隨手扔掉瓶子,因為瓶子很不值錢,然后到街頭自動售貨機中再買一瓶。消費者僅僅是糖水商們的提款機,而不是飲用愉快的享受者。”
2007年,一場塑料展展出了百年來400件經典塑料制品,既有1938年用酚醛塑料制成的棺材、塑料外殼的Ekco收音機、裝飾藝術風格的壁鐘、精致的煙盒,也有上世紀60年代的聚氯乙烯雨衣和靴子、1968年荷蘭建筑師馬蒂·祖諾倫設計的太空風格“未來住房”,還有聚亞安酯制成的2006年世界杯足球、極輕的高彈性滑雪服、可生物降解的汽車,以及能制作三維塑料模型的打印機。
正如倫敦科學博物館館長蘇珊·莫斯曼所說:“塑料的故事是過去百年材料世界的核心線索之一。有了塑料,才有消費革命,收音機、電視、計算機、合成纖維、一次性用具才得以大量生產。”
塑料制品充斥每個角落——
“白色污染”影響自然界
但是,塑料的使用又帶來了負面作用。據統計,全球一年使用2.6億噸塑料,其中1.7億噸屬于一次性使用。人們對這種輕盈又便利的材料十分著迷,塑料制品充斥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人們總是很難相信,隨手丟棄垃圾的惡習,可能影響整個自然界。一家環保組織曾發布報告稱,他們發現至少267種海洋生物因誤食海洋垃圾或被垃圾纏住而備受折磨。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資料,塑料殘骸每年會導致100多萬只海鳥與10萬多只海洋哺乳動物死亡。
從上世紀70年代起,塑料袋壟斷了歐美超市購物袋的市場。現在僅英國每年就要使用80億個塑料袋。塑料食品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極其嚴重。它的分子結構非常穩定,自然界的光和熱、細菌和酶難以將其化解,即使埋在土里數百年它也不會分化、降解。焚燒塑料袋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塑料燃燒后殘存在大氣里的氯化物及重金屬離子會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
大量棄置塑料袋的堆積,已經造成農田和河流的嚴重污染,破壞了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與其他國家相比,南非的“白色污染”更嚴重。大風吹過,樹木上經常掛滿了塑料袋,居民還以為是下雪了。為了減少環境污染,自2001年3月起,愛爾蘭政府開始征收塑料袋稅,每個塑料袋9便士。而英國也開始采取措施,使用可降解的材料制造塑料袋。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開始征收塑料袋稅,試圖為“最糟糕的發明”做補救工作。
但對塑料使用的依賴,使人類告別“塑料時代”愈發遙遙無期。
向綠色路徑前行——
塑料能否實現自我救贖
不知不覺間,我們面對塑料有了矛盾心理,每次超市店員問“紙袋還是塑料袋”,新和舊、自然還是合成、可生物降解還是不可降解,這些問題就會悄然在每個購物者心中回旋。
那么,是不是到了該拋棄塑料的時候了?
我們難以給出肯定答案。因為,如果世界上沒有塑料,我們將會用木頭、陶罐或紙板來包裝物品,這將使包裝物總量增加3.6倍,在生產中耗費過去兩倍的能量,還將產生比過去高2.7倍的溫室氣體。
回到原點,塑料必須向著無污染、易分解、純綠色的路徑前行,才能完成自我的救贖。為了妥善地解決塑料垃圾的難題,化學家們正在改變著塑料本身的結構,以便廢棄的塑料在不太長的時間里完全分解。目前,可分解的塑料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光分解類型,這一類塑料在制造過程中,其高分子鏈上每隔一定的距離就被添加了光敏基團。這樣的塑料在人工光線的照射下是安全的、穩定的,但是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光敏基團就能吸收足夠的能量而使高分子鏈在此斷裂,從而使塑料得以分解。另一類是生物可分解塑料,這一類可分解的塑料是在高分子鏈上引入一些基團,以便空氣、土壤中的微生物能使高分子鏈斷裂為碎片,進而將其完全分解。目前,這類塑料主要是淀粉基生物可分解塑料。
現在,有些化學家正在研制非淀粉基生物可分解塑料。如,已制成了乳酸基生物可分解塑料、多糖基的天然塑料。乳酸基塑料是以土豆等副食品廢料為原料的,這些廢料中多糖的含量很高,經過處理后,多糖先轉換為葡萄糖,最后變成乳酸,乳酸再經聚合便可制得乳酸基塑料。這種塑料不但成本低而且很容易處理,如可以燒掉(不產生有毒氣體)或加以回收再利用(不會對循環制品造成任何污染),當然,若廢棄,也很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多糖基天然塑料是從一種類似淀粉的化合物中提煉加工而成的,這種化合物就存在于一些天然物質中,如玉米、蟹殼中。這種天然塑料可在一個月內分解。
化學家們還制出了生化聚合塑料,這種塑料是天然細菌的末端產品。它們能被土壤里的微生物在短期內分解。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塑料既能提供無限方便,又不對環境造成有限傷害的時代已近在眼前。
知識鏈接
何為塑化劑?
塑化劑是鄰苯二甲酸形成大約30種酯類的統稱,常溫下為無色透明的油狀液體,難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等多種有機溶劑。鄰苯二甲酸酯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吸收進入人體。
19世紀30年代以來,鄰苯二甲酸酯被廣泛應用于塑料增塑劑,還可用于農藥載體、驅蟲劑、化妝品、潤滑劑和去污劑的生產原料。過去一直認為,鄰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的毒性低而毫無限制的生產與使用,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 每人每年消耗的塑料達50-60公斤之多。在各種塑料制品中, 特別是在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 為了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提高塑料的強度, 需要添加鄰苯二甲酸酯,其含量有時可達產品的50%。
鄰苯二甲酸酯與塑料分子的相容性很好,但是兩者間沒有緊密的化學鍵結合,彼此保持著獨立的化學結構,因此當塑料制品接觸到食品中的水、脂肪時,其中的鄰苯二甲酸酯便會溶入其中。(郝鳳桐)
延伸閱讀
尼龍襪:一場時尚傳奇
從化學的角度來看尼龍是一種縮合聚合物,有時也被稱為聚酰胺。尼龍是世界上第一種完全人造的纖維,其原材料是煤、水和空氣。
1938年10月,杜邦公司制造的第一雙尼龍絲襪參加了當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這種絲襪透明、高彈力、輕盈結實、耐穿、易干、摩擦系數低、不受真菌和昆蟲侵擾,杜邦公司的廣告詞稱其為“像蛛網一樣精細,像鋼鐵一樣牢固,彈性超過任何普通天然纖維”。
1939年10月杜邦公司在總部所在地的百貨商店首次公開銷售尼龍絲襪,要求每人限買3雙,還要提供當地住址,為此來自全國的時尚女性必須首先搶訂城內的旅館。1940年5月,杜邦在全美首次發售尼龍絲襪,盡管每人限購1雙,500萬雙還是當天告罄。7個月內尼龍絲襪帶來300萬美元的利潤!買不到的女人很多在裸腿上畫紋路冒充絲襪。在一次民意調查中,尼龍絲襪是三分之二的女人最想要的東西。
此后,尼龍纖維織品開始遍及美國各地。不過兩年后太平洋戰爭爆發,尼龍立刻從民用市場消失,主要用于生產降落傘、軍用帳篷、飛機輪胎簾子布、軍服等軍工產品。戰后尼龍剛剛回到民用市場的時候,愛美的姑娘們甚至都等不及回到家,在商店門口的臺階上就迫不及待地把剛買的尼龍絲襪套在腿上。
尼龍的發明使其開創了一個新時代。自古以來,用作衣料來源的不外乎棉麻絲毛等天然纖維,但是它們的增產速度遠遠落后于人們的需求,合成纖維的出現使人們發現,煤和石油中的東西竟然可以通過化學反應造出和天然纖維相媲美的衣服。
此后,轟轟烈烈的尼龍襪革命,促使更多的化纖和塑料產品推向市場,最常見的用作服裝材料的除了尼龍纖維(錦綸),還有以“的確良”而家喻戶曉的滌綸——聚酯纖維。此外,還有一些有特殊性能的合成纖維,像聚酰胺纖維能用于制造戰場上用的頭套和盔甲等防護用品,以及警察防彈背心。
有統計表明,1996年世界合成纖維產量已經同世界棉花總量持平,達到1900萬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