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在全國電池生產行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2003年,南孚占據全國電池市場的半壁江山,總銷量超過7億只,產值7億6千萬。南孚已發展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五大堿性電池生產商。
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公司收購。這一事件當時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個曾經讓中國人引以為豪的“民族力量”――南孚電池怎么一夜之間就落入美國人手里了?
2004年7月,也就是南孚被吞并將近一年之后,做為廈門大學經濟系南平考察組的成員,筆者參加了與南孚CEO丁曦明先生以及其他高層領導的座談會,從而詳細了解到“南孚并購案”這一事件的事件的始末。
1988年,南平電池廠與福建興業銀行、中國出口商品基地建設福建分公司(簡稱“基地福建公司”)、香港華潤集團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資組建福建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1999年,南孚正處在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資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東以南孚69%股份作為出資與摩根士丹利、荷蘭國家投資銀行、新加波政府投資公司合資組成中國電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國電池有限公司掌握了南孚的絕對控股權,也就是說外方股東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過中國電池間接控股南孚。
丁曦明總經理向社會吐露了當時合資的苦衷:“南孚其實并不缺乏資金,相反,我們的資金很充裕。南孚當時是被迫合資的!”談到南孚被迫引入外資,南孚的另一位高層管理人員激動地說:“摩根士丹利是一只狼,與它合資根本就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做為國際風險投資大鱷,摩根士丹利要入股一家企業的理由很簡單,無非是看中其潛在的市場價值,時機一到便將其所持股份拋售,從股票升值中賺取巨額利潤。南平市政府引進國際風險投資的舉動無疑是“引狼入室”,南孚后來被出賣給競爭對手的厄運便由此開始了:首先是百孚公司由于經營不善,造成巨額虧損,被迫向摩根士丹利出讓了中國電池8.25%的股份。接著,摩根士丹利以1500萬美元獲得了原屬基地福建公司的20%中國電池股份。
2002年,外方股東又收購多達1000萬美元的中國電池股份。至此,中國電池有限公司的絕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轉入外方股東手中,而它們對南孚的控股也已達到了72%,本來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國電池有限公司能夠在海外上市,從而給它帶來巨額的股票收益,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中國電池遲遲未能上市。外方股東等不及了,它們以1億美元的價格將中國電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給美國吉列公司。外方股東的總投資約為4200萬美元,一下子?賺了5800萬美元!2003年8月11日,生產“Mach3”剃須刀和金霸王電池等消費產品的美國吉列公司宣布,已經買下中國電池生產商南孚電池的多數股權――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了。
短短幾年時間,南孚由中國電池生產業的巨頭變成了其競爭對手的子公司,而且這個競爭對手曾是它的手下敗將。
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現在好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消失了,而且還得到了一家年利潤8000萬美元,擁有300多萬個銷售點的電池生產企業,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大半個中國市場。本來南孚的優質堿性電池已打入國際市場,此時正是向海外發展的大好時機,可是為了避免和母公司爭奪市場份額,南孚只好匆匆鳴金收兵。由于不能與金霸王正面沖突,現在南孚有一半的生產能力被閑置著。南孚正漸漸地失去活力。南孚被并購,不僅對其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對其員工產生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南孚被收購后不久,原總經理陳來茂便黯然辭職。他用十幾年的辛勤奮斗換來的知名品牌―“南孚”,已經是別人的了。南孚的員工們心里都感到了極大的失落――南孚已經不屬于他們了,南孚已經不是中國的了。南孚的明天在哪里?自己究竟在為誰工作?
當年,孫雯那句鏗鏘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讓“南孚”這個響亮的品牌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現在呢?“現在這條廣告我們已經不能再用了。”丁曦明悲憤地說,“如果我們還稱自己是‘民族力量’,國人會戳我們的脊梁骨!”
南孚離開了,我的心情很沉重。據說當初南孚與摩根士丹利合資時是某位領導極力促成的,這位領導因為給南平吸引了巨額外資,政績卓著,得到了提升。后來南孚成了美國人的了,不過這是他離任之后的事情――自然不關他什么事了。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屬實,總之通過出賣南孚,外國風險投資的收益翻了一倍還多,賺了個盆溢缽滿。美國吉列公司也輕而易舉地除掉了它在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