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西方“再工業化”對經濟動員的沖擊
許德斌
原編者的話: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21世紀前10年,西方發達國家先后進入“去工業化”的黃金期,在推進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但同時,制造業的過度轉移和虛擬經濟的快速膨脹,對發達國家的“副作用”也不斷顯現,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擴大等社會經濟問題日益突出。西方國家開始重新審視制造業在經濟體系中的支撐地位,相繼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可以預測,未來10年,伴隨這一戰略的深入推進,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必將掀起一場激烈的“制造業爭奪戰”。國民經濟動員建設應未雨綢繆,把握時機,趁勢發展。
日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發表年度國情咨文中強調,為讓經濟“基業長青”,美國需要重振制造業,并表示將調整稅收政策,鼓勵企業家把制造業工作崗位重新帶回美國本土。無獨有偶,受產業轉移和3•11特大地震的雙重影響,出現自1963年以來首次貿易逆差的日本,計劃將出臺系列措施,扭轉制造業流失局面。
西方“再工業化”浪潮廣泛沖擊實體經濟的同時,勢必對國民經濟動員建設帶來嚴峻挑戰
憑借本世紀前10年產業引進和國內勞務資源優勢,中國等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雖然已經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甚至成為如iPhone手機等現代高端產品的生產和服務中心;但必須清醒地看到,美國等西方國家仍牢牢掌控著技術研發等制造業的核心環節,并擁有高技能勞動群體和先進生產設備等一系列優勢,必然在“制造業爭奪戰”中占據有利位置。對于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正處于“后工業化”時期的中國來說,未來制造業很可能面臨“兩線作戰”危機:既需要應對來自越南等其他發展中國家在低端制造業上的分爭,又需要應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高端制造業的奪控。
“再工業化”浪潮在對我國經濟體系產生廣泛沖擊的同時,也必然給國民經濟動員建設帶來諸多負面影響:一是產業資源流失,導致國民經濟動員建設基礎弱化,動員準備可能長期處于低層次徘徊;二是西方對我加強技術封鎖,可能導致高端產業發展緩慢,甚至出現緊縮,國防工業轉型建設面臨嚴重困境;三是產業體系的不穩定性,可能引發國內勞務市場動蕩,進而影響動員專業力量抽組建設;四是西方發達國家對全球貿易規則的進一步操控,使經濟動員資源全球化配置受限,應對海外危機動員準備等動員新領域建設難度加大。
西方“再工業化”浪潮“危”“機”相伴,經濟動員建設應積極調整思路借力發展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危機”“生機”“轉機”相生相伴。在西方“再工業化”浪潮的沖擊下,地方政府和行業系統,紛紛出臺應對措施,加大新興戰略產業投入,提高先進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促進和推動產能結構轉型。經濟動員作為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調節器”,既要精準對接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節奏,發揮好國防建設對經濟建設的積極“反饋作用”,又要及時調整工作思路,主動作為,借力發展。
適應經濟政策調整,頂層規劃動員建設。為應對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發展困境,201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戰略著力點;繼續調結構、促增長,抑制投機、鼓勵轉型。各級政府也相應出臺了政策措施,調整信貸、稅收等財經政策,優化資源投向投量,增強實體經濟抗擊風險和自主發展能力。
研究和籌劃新一輪國民經濟動員建設,必須主動適應這一政策導向,把經濟動員建設根植于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戰略體系當中,統籌考慮國防需求與社會經濟發展,適當在專業人才培養、信息化建設、經濟動員中心建設、核心戰略物資儲備、重大戰備設施建設等管長遠、起長效的基礎性工程上加大投入,切實把經濟動員可持續發展與促進制造業產能結構調整有機統一起來,確保經濟動員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借力新興產業發展,提升動員準備層次。“誰搶占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制高點,誰就搶占了新一輪工業化的未來”。加快推動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已經成為各國提升經濟競爭力的不二選擇。去年我國工信部明確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列為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從中不難看出,這些產業不僅是下一輪全球經濟繁榮的支撐點,同時也是提升國民經濟動員準備層次和質量的著力點。經濟動員建設必須主動更新觀念,借力國家和地方大力投資新興產業的有利契機,科學布局,提前介入,切實做好新興產業動員準備工作。要采取政府職能部門牽頭、軍地聯動、條塊結合的方式,定期組織新興產業動員潛力調研,建立健全實時可視的潛力數據庫。要按照功能主導、系統集成的體系動員理念,完善動員編組,明確動員程序,科學制訂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動員預案。
完善軍民融合渠道,拓寬軍地技術流通。這不僅能夠為國防建設提供持續科技支持,而且能夠通過推動軍事高科技的商業化、產業化,促進和提升國家經濟競爭力。慕尼黑科技大學教授霍斯特研究發現:“軍方研究的項目至少有60%可以用于民用領域,而且這些技術往往對于提高國家經濟競爭力具有關鍵性作用”。國民經濟動員準備要改變傳統“消耗型”建設理念,充分發揮現代高技術的普適性、通用性,有意識、有計劃地推進軍事技術向民用領域延伸。要著眼“規劃同向、技術同享、標準同軌、采購同仁”,積極協調軍隊和地方在科技需求信息、研究管理、經費保障、標準體系、制度機制等多個環節的精準對接,實現科技資源從戰略規劃、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制造到采購上的全過程優化配置。
優化國防經費投向,助力鞏固基礎產業。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加大國防開支、優化軍費投向,不僅對消費性經濟增長具有積極效應,還能夠對能源、鋼鐵、化工、礦產、運輸等國民基礎產業形成極大拉動作用。而這些基礎產業,又是發展中國家應對西方“再工業化”浪潮沖擊的內在支撐。可考慮在適度加大國防投入的同時,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為依據,尋找加快軍隊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產能結構調整的平衡點,探索有利于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國防支出結構。
重點可在3個方面加大投入:一是加大對國防科研投入,著力在關鍵領域和科技發展前沿掌握一批核心技術。二是增加軍事高技術裝備采購和引入力度,建設高水平的軍工生產基地,增強國防科技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加大重大戰備工程建設投入,統籌推進主要戰略方向的高速公路飛機跑道、滾裝碼頭、重要交通杻紐等重大戰備工程建設。
西方“再工業化”浪潮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必須多維度考量經濟動員建設
馬克思說過,一切問題源于經濟。回眸20世紀以來的世界發展史,經濟問題誘發社會動蕩和國家安全危機,已經成為全球化進程中一個發人深省的歷史邏輯。
在全球化的今天,經濟戰線既是獲取國家利益的主要商場,又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陣地。從這個層面上看,西方國家深入推進“再工業化”戰略,決不可能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更不可能是一個平穩的經濟行為。國民經濟動員準備必須樹立綜合安全觀,全面考量和組織國民經濟動員準備。
一方面要把準備基點放在軍地連鎖反應上。經濟領域出現危機,其影響遠遠不只是經濟本身的安全,更有社會安全和政治安全,如果處理不好,都有可能迅速蔓延到其他領域,甚至引發大事件危及國防安全。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在一些由于銀行業過度開發而喪失自主權的國家,數以萬計的中層階級民眾幾天之內就失去了購買基本生活用品的能力,突如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迅速引發社會危機和政治動蕩,導致包括冰島、比利時、拉脫維亞等國家政府的相繼下臺。經濟動員作為應對危機、維護國家戰略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須時刻關注“再工業化”浪潮可能引發的各種連鎖反應,做好相關預案和機制的準備,在持續關注傳統安全威脅的同時,全面提高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著力構建危機預防和應急啟動機制。發揮動員系統軍地“交鏈”優勢,加強各領域應急系統的頂層設計,把金融、糧食、衛生、工業、信息等行業系統集成整合,構建一體化的危機預防和應急啟動機制。特別是要從組織上、制度上、法規上解決應急機制的啟動程序問題,轉變傳統“串聯”式應急啟動流程為“并聯”式應急啟動流程,使經濟動員應急機制與國家其他領域應急機制同步啟動,確保能夠“第一時間”做出有效反應。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45期,摘自2012年3月1日《中國國防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