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金屬與綠色技術
(加)馬耀邦著 林賢劍譯 林小芳校
2010年10月15日,為了回應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提出的控訴,美國貿易代表柯克(Ron Kirk)宣布,美國將對中國不履行其世界貿易組織義務的情況進行調查。在柯克先生看來,中國與“世貿組織不一致的政策”,包括保護和不公平地支持“風能、太陽能產品、先進電池和節能汽車等產品的國內生產商,因為中國尋求成為這些產品的主導性全球供應商。”1“這是美國至關重要的部門。”柯克稱:“綠色技術將是未來的就業引擎,本屆政府致力于確保為美國工人、企業和綠色科技企業家贏得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1
諷刺性的是,柯克先生和美國工會在抱怨中國不公平地支持其國內生產商的同時,美國總統呼吁國會擴大投資信貸,來推進綠色技術產業。2為了支持風電項目,美國能源部還提供貸款擔保。3
事實上,奧巴馬先生在2010年11月中期竟選活動中,已將綠色能源捧為一個核心問題,他聲稱,“綠色技術將意味著,到2012年,美國將有千千萬萬的新就業機會。”4
不幸的是,綠色技術要求稀土金屬得到充足的供應。美國不再生產稀土金屬,而是依賴中國的供應。例如,釹是用于制造輕磁鐵的一種稀土金屬。釹是電動汽車、高速磁懸浮列車和風力渦輪機的一種重要部件。風力發電被認為在長期的能源戰略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綠色能源是一種資源密集型產業,因為制造一個新一代的風力渦輪機需要兩個永久磁鐵,而兩個永久磁鐵包含560磅釹。5.6
“稀土”術語用詞不當,這是一個常識,因為稀土在世界許多地方都含量豐富。在澳大利亞、巴西、印度、馬來西亞和南非,都發現了稀土礦床。根據美國地理測繪局的研究,美國和中國的稀土儲量最多。但自1999年以來,美國已經停止稀土開采作業,采取了保護資源的政策,依賴于從中國進口稀土。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已儲存稀土金屬長達20年。自1983年以來,日本實施了戰略儲備的政策,利用稀土的低價,從世界各地尤其是從中國,進口了大量的稀土。日本、歐盟和美國都以極為低廉的價格從中國購買這些戰略金屬。2009年,稀土金屬的價格大幅下跌,盡管事實是中國實際上壟斷了其開采和生產,中國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原礦。12
除了戰略性的考慮,美國從中國進口稀土元素的原因之一是,美國的稀土產業已不再具有競爭力,采礦成本是非常昂貴的。事實上,稀土元素的生產過程是非常復雜和相對昂貴的。首先,礦石必須碾碎為礦沙,通過浮選過程,分離出不需要的元素。其次,使用各種溶劑和酸,進一步分離出稀土元素,將之轉化為氧化物,然后再轉化為將純粹的金屬形式。最后,稀土元素與其它金屬結合為合金,如釹鐵硼磁鐵。這種磁鐵應用于成百上千種高科技產品,但若沒有得到審慎的監管,艱巨的、復雜的生產過程可以造成環境危害。6
在尋求發展混合動力汽車、風力發電渦輪機和太陽能風力發電場等綠色技術時,工業化國家都依賴于中國供應稀土元素,因為其生產成本低廉。在中國,由于促進出口和過度開發的政策,中國的稀土儲量已下降37%,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國內市場將面臨稀土短缺。15除了稀土之外,中國的其它礦產也在耗盡,“中國幾乎所有的黑鎢礦都用開采一空,只有白鎢能夠保障未來20年的充分開采。如果以現有的速度開采,中國的鉬資源只夠開采16年,錫12年,鋅10年,銻只有6年。“12
隨著中國的資源日益減少,世界也面臨著環境危機,需要更審慎地管理資源。因此,世界科學家“提出了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增加使用太陽能等替代能源,減少消費等具體措施”。14為此,研究人員一直高度關注稀土元素,這些元素具有廣泛的商業和軍事用途。馬克·史密斯(Mark Smith)是美國的稀土開采企業莫利公司首席執行官,他闡述了稀土金屬的重要性:“我們創造了‘綠色元素’這個術語。因為當前它有如此多的應用,如混合動力電動汽車,風力發電機……永磁發電機,緊湊型熒光燈泡……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稀土是絕對不可缺少的。沒有稀土,它們(綠色科技)將無法工作”。6
可以肯定,正是稀土元素,才使高科技產品小型化成為可能。“若沒有使用稀土元素,首先,我們不會有小規模技術產品的優勢,如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在國防工業中,稀土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應用于巡航導彈、精確制導彈藥、雷達系統和防彈裝。”6
在民用方面,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發展也得到了加強;豐田的目標是在2011年生產110萬輛普銳斯汽車。每輛普銳斯的電池中有1公斤的釹和10至15公斤的鑭,鑭是另一種稀土金屬。超過95%的釹是由中國提供的,豐田每年需求2.9萬公噸,預計其需求量年均增長13%。11
根據中國信息與技術中心的研究,“生產1噸稀土金屬,就會產生2000噸尾礦。尾礦是提取稀土礦石后留下的材料。通常,這些尾礦含有放射性的釷。”6因此,豐田每年從中國購買27,550噸釹,將在中國制造5500多萬噸放射性的尾礦。
放射性的尾礦已經在中國造成極大的破壞,加上對礦產的過度開采,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國家。由于放射性污染,黃河的某些河段,魚全死了。在采礦區,粉塵污染破壞了植被。中國為稀土開采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造成環境災難,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據估計,由稀土開采造成的大規模環境破壞,影響了1.5億中國人的健康和福祉。氟、硫、氨和放射性元素等有毒化學品的存在,造成了空氣和水污染。受污染的水污染了周圍的水環境和灌溉農田。6通過將稀土開采業轉移到中國,工業化世界正在向中國輸出污染,而中國正在輸出的是珍貴的、供應日益減少的自然資源。
不幸的是,一個受污染的中國是華盛頓的決策者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界定。勞倫斯·薩默斯現任奧巴馬總統的首席經濟顧問,他在1992年明確指出,世界銀行應鼓勵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污染產業。在薩默斯看來,這樣做的原因是“損害健康的污染應發生在具有最低成本的國家,也就是具有最低工資的國家”,“向工資最低的國家傾瀉有毒廢品背后的經濟邏輯是無可挑剔的,我們應該正視這一點”。8
毫不奇怪,中國宣布限制稀土金屬的出口,招致工業化世界的強烈反對。除了美國貿易代表柯克先生的抱怨之外,德國經濟部長也宣布,“壟斷這種礦物的嘗試成為一種事關全局的挑戰,因為這些材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對于發展德國的高新技術。”13
在美國,在美國貿易代表發出抱怨幾天之后,《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敲打中國”的使徒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稱,“這起事件顯示了中國政府具有的危險動機,愿意為微不足道的挑釁來發起經濟戰”。9克魯格曼先生所指的微不足道的挑釁,是日本2010年9月在釣魚島事件中臨時扣押中國漁船。克魯格曼先生認為,限制稀土出口或禁運“違背了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前簽定的協議,”和“對日本實施稀土出口禁運,甚至粗暴地踐踏了國際貿易法。”9中國的出口限制,連同國家補貼和匯率政策,導致克魯格曼先生得出結論,認為中國是“一個流氓的經濟超級大國,不愿遵守游戲規則。”9
顯然,克魯格曼先生擁護世貿組織規則,根據世貿組織規則,世界各國,不論大小,都無權制定環保標準,保障本國人民的健康和福祉。克魯格曼先生純粹從美國的視角來看待國際貿易和綠色技術發展。在美國,綠色技術被認為是“對環境友好,其創新和使用是以節約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方式來實現的。”10使用綠色技術的目的是減少浪費和污染。不幸的是,如前所述,綠色技術的關鍵部件之一是稀土元素,稀土元素的生產已經造成主要生產國——中國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枯竭。美國以5%的世界人口消費24%的世界能源,難道這是公平的嗎?中國政府正面臨環境災難,難道要求中國政府不保護其人民的健康是公平的嗎?中國被再一次要求與世貿組織的政策相一致。該組織制定規則來推行華盛頓的議程,而該議程的目標是掠奪別國的資源,傳播過度消費的模式,維護美國的生活方式。
最惡劣的是,過度消費和美國生活方式,代表的是美國和西方工業化國家的既得利益集團所推廣的腐朽制度。過度消費是美國經濟所必需的。石油和汽車行業幾十年來一直主導著美國經濟。既得利益集團將汽車產業抬高為美國經濟的支柱。在美國,汽車的普及導致了對石油的依賴和過度的二氧化碳排放。汽車不是最有效的交通方式,但它是由鋼鐵、橡膠和石油產業組成的“汽車工業化綜合體”的一顆巨大的搖錢樹。這就解釋了美國為何不批準《京都議定書》。同理,在美國,有效地利用綠色技術并降低對石油的需求,是石油利益集團所不能接受的。
由于采納了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在未來的30年內,將消耗世界一半以上的能源。17現在,中國的精英大膽地宣稱,中國“已經越來越像美國,”“中國已轉變為一個消費社會,經濟的推動力量是國內消費。”16
不幸的是,在這方面,他們是短視的。正是像美國這樣的大規模消費的消費社會模式,引發了經濟崩潰和環境災難。在中國,這種情形必定變得更加糟糕,因為她既要承擔清理環境污染的成本,又要承擔資源枯竭的后果。
注釋:
1.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nited States Launches Section 301 Investigation into China’s Policies Affecting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Green Technologies”, October 15, 2010.
2. Murray, James: “Obama puts clear economy at heart of midterm election campaign”, Business Green, July 09 2010.
3. Department of Energy: “Offers Conditional Commitment for a loan guarantee to support world’s largest wind project”, energ.gov, October 8, 2010.
4. Krebs, Michael: “Obama touts green energy as job engine, sees contract with GOP”, digitaljournal.com, October 2, 2010.
5. Wilson, Susan: “Why we need rare-earth metals for green technology”, Gree.blorge.com, September 6, 2009 .
6. Hurst, Cindy: “China’s Rare Earth Industry: What Can West Learn?” Institute for the Analysis of Global Security, March 10, 2010.
7. PBS Newshour: “Are Rare Earth Material Too Costly for Environment?” December 14, 2009.
8. Summers’ Memo: “Let Them Eat Pollution”, The Economist, February 8, 1992.
9. Krugman, Paul: “Rare and Foolish”, New York Times,October 17, 2010 .
10. Hubpages.com: “What is Green Technology?”
11. Infosysblog.com: “Neodymium: Toyota’s Pain and China’s Gain”.
12. Resourcestockdigest: “Resource Restriction Not Rare”.
13. Dempsey, Judy: “Germany to Raise Alarm over China’s Rare Earth Restrictions at G-20”, October 21, 2010.
14. Foster, John Bellamy”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2, P. 74.
15. Reuters: “Update 3—China to further cut rare earth export quotas”, October 19, 2010.
16. Blowin’in The Wind: “China has to copy the U.S. says recession forecaster”, www.pressrun.net, December 22, 2008.
17. Li, Minqi: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Demise of 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8, PP.168-16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