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制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在國民經濟19個部門中僅列第14位,是最低的五個部門之一。作為一個就業人口3491.9萬,約占全國城鎮就業總數的27.77%,同時創造了整個國家近1/3GDP(2008年為32.65%)的重要產業部門,制造業的工資水平對居民收入、勞動報酬水平以及國內消費的擴張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 2009年制造業出口占我國出口總額的85.8%。討論制造業勞動報酬水平也是提高制造業產業競爭力必須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我國制造業的單位產出勞動力成本具有絕對優勢
考察制造業競爭力,要綜合考慮勞動力成本和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如果前者的增長率超過后者,產品競爭力會下降;反之則反是。因此,我們采用國際勞工組織(1999年)建議的“單位產出勞動力成本”(Unit Labor Cost,ULC)指標來測算。
1999—2009年,我國制造業小時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呈現以下變化特征:小時勞動生產率和小時勞動報酬都呈較快增長態勢,但制造業小時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5.16%,比小時勞動報酬增速(13.81%)高出1.35個百分點。制造業單位產出勞動力成本在1999—2004年間逐年下降;2004年之后雖開始呈上升趨勢,但是2009年僅為1999年的88.9%。
與發達國家及地區相比,我國制造業單位產出勞動力成本具有絕對優勢。2008年,我國制造業的ULC是美國的30.35%,中國香港的48.23%,日本的31.73%,德國的19.24%,英國的25.79%,意大利的24.56%,法國的27.44%,荷蘭的22.58%,韓國的22.69%,新加坡的20.07%,中國臺灣的53.98%,俄羅斯的22.22%。
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單位產出勞動力成本也是最低的。2008年,我國制造業單位產出勞動力成本是巴西的13.74%,墨西哥的30.85%,印度的30.27%,印尼的78.21%,菲律賓的14.44%,泰國的62.84%。
從動態上看,我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不斷強化中。2002—2008年我國制造業的ULC不升反降。然而,我國FDI主要來源地、主要貿易伙伴以及吸引外資、出口商品的主要競爭國的ULC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1999年以來,制造業勞動報酬水平年遞增10%以上,但ULC仍呈下降趨勢,2009年的ULC甚至不及1999年的90%。主要原因是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大超過了勞動報酬的增長,勞動報酬占產業附加值比重持續下降。通過國際比較發現,我國制造業的相對單位產出勞動力成本(RUIC)不僅具有絕對優勢,而且優勢在繼續強化。
資本密集型比勞動密集型勞動力成本低
分行業看,制造業中勞動密集型行業的ULC及其增速均大于資本密集型行業。UCL有所上升,這是由于近年來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勞動報酬在原有較低基數基礎上增速大于勞動生產率增長;而資本密集型行業的ULC基本上仍呈下降趨勢。
1999—2009年,我國制造業ULC年均增速為負數,表明近十年來,我國制造業單位產出勞動力成本在下降,產業競爭力因此進一步提高。但就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產業看,趨勢各不相同。我們把制造業中的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木材加工及木、竹、藤,家具制造業,造紙和紙制品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列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其余算作資本密集型行業。
按廣義勞動力成本(工資+非工資費用)計算的分行業的制造業ULC結果顯示,2009年,制造業的ULC為0.283,其中,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均值為0.324,而資本密集型行業的均值為0.225,比勞動密集型行業低0.99。
勞動報酬上升對利潤率的影響逐年下降
近年來,反對進一步提高制造業勞動報酬水平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我國制造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已經利潤微薄,提高勞動報酬將會導致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勞資兩虧。
就靜態而論,提高勞動報酬對制造業企業的利潤率有明顯影響。其中,勞動密集型行業利潤率受勞動成本影響要大于資本密集型。以2009年為例,人均勞動報酬提高10%,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利潤率將下降8.6%—29.7%;而資本密集型行業的利潤率將下降3.8%—17.6%。
經計算發現,勞動報酬上升對利潤率影響逐年下降。就影響最大的文教體育用品行業來看,同樣勞動報酬提高10%,行業利潤率下降幅度會從2006年的41.4%降低到2009年的29.7%。這說明我國企業對于勞動力成本變化,有較大調整適應能力。
從動態看,現有的勞動報酬上升幅度尚未對企業利潤造成負面影響。2006—2009年制造業勞動報酬年均增速超過10%,但是,除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三個行業外,制造業其他行業利潤總額和利潤率都在增長。這說明,到目前為止,提高勞動報酬尚未導致制造業企業利潤總額和利潤率下降。相反,伴隨著不同行業勞動報酬的較快增長,企業的利潤總額和利潤率也在迅速增長,而且利潤總額的增速還高于勞動報酬的增速。因此,從長期看,合理地逐步提高勞動報酬不僅不會對制造業企業利潤率和利潤總額帶來消極影響,反而會促進企業利潤總額增長和利潤率提高。
勞動力成本上升不會削弱國際貿易競爭力
勞動報酬與制造業國際貿易競爭力之間也不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近十年的數據說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國際貿易競爭力隨著勞動報酬水平的提高而增長;伴隨著勞動報酬增長,資本密集型制造業的國際貿易競爭力上升與下降的行業數目前基本上平分秋色。就其中國際貿易競爭力下降最大的行業而論,其ULC是下降的。勞動報酬僅僅是影響制造業國際貿易競爭力的一個因素,認為勞動報酬水平的提高將導致制造業國際貿易競爭力下降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其影響的方向及程度還取決于國內外其他眾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我們用貿易競爭指數(TC)考察2001—2009年的制造業貿易競爭力變化情況,在此期間內,制造業不同行業的勞動報酬年均增長都超過了10%。結果發現,2009年勞動密集型行業的TC指數都大于0。其中,紡織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造紙和紙制品業具有強競爭力;皮革、皮毛、羽毛(絨)及制品業、文教體育用品業具有較強競爭力;而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家具制造業具有很強競爭力。
從TC指數的變化看,我國勞動密集型行業2001—2009年的TC指數基本上是正增長。除了家具制造業TC指數微小下調外,其他七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競爭力都進一步提高了。
雖然從制造業不同行業看,TC的變化有正有負,但是,TC變化為負的那些行業基本上并沒根本改變原來的競爭力狀況。到目前為止,我國制造業勞動報酬上升,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國際貿易競爭力的提高,而資本密集型制造業的國際貿易競爭力變化與勞動報酬水平變化,不存在直接關系。
(李文溥 鄭建清 林金霞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經濟研究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