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小姑娘”還是“鋼鐵巨人”
航空母艦的中國符號
□ 杜建國
中國第一艘航母即將下水、為建黨90周年獻禮的消息,讓國人興奮不已。不過就在消息傳出不久后,4月26日,某知名媒體軍事評論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反對中國建造航空母艦,支持或反對并不足奇,奇怪的是他反對的理由:“中國不是一個世界性的海洋國家,造航母用處不大”;“英國是一個海洋大國,都不自己造航母了,覺得花幾十億美元不值,因為它不存在需要用航母對抗的敵人了”;現在中國造航母,如同“小姑娘開悍馬,不相稱”。
中國造航母不是“小姑娘開悍馬”
這番評論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難道這位評論員先生指的不是今天的中國,而是20年前的中國?難道今天的中國,還算不上海洋大國嗎?中國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第一出口大國。中國生產的無數工業產品,通過東部海港運往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國大量的農礦產品和工業產品,也幾乎以同樣的規模運抵中國的港口。中國海洋港口吞吐總量已經連續七年保持世界第一,2010年在全球貨物吞吐量排名最前的十大港口中,中國穩占八席。中國現在每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五億噸,相當于新建一個上海港。2010年中國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訂單量、手持訂單量這三大造船指標,首次同時躍居世界首位。
中國的遠洋船隊,也正以相應的規模馳騁于大洲大洋間。2011年2月,哥倫比亞總統胡安·桑托斯透露,中國正計劃在哥倫比亞修建一條連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陸上鐵路,作為巴拿馬運河的代替選擇。從以上角度來看,中國可以稱得上是全球頂尖的海洋大國。
至于該評論員說英國人認為航母“不需要”和“不值得”了,這種說法有欠妥當。眾所周知,英國正在建造“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不自己造航母”這回事并不存在。當然,英國對建造航母不是沒有不同意見,但不是說造航母不值得,而是因為擔心軍費緊張,負擔太重。英國經濟長期低迷,財政緊張,想維持現有的軍事規模有心無力。將來即使是航母建成了,那么也可能缺乏艦載機,只能“裸航”。英國最近向法國發出了聯合使用航母的建議,英國提供航母,法國提供艦載機,這實是出于無奈。
缺錢的不僅是英國,美國也如此。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2月11日報道,由于國會遲遲沒有通過2011財年預算,海軍一直按照前一年的撥款水平進行運轉,這迫使海軍正取消許多軍艦的維修計劃,而類似“弗吉尼亞”級潛艇和瀕海戰斗艦的新軍艦建造計劃甚至可能也將遭到削減。
與英美兩國的入不敷出相比,中國經過這么多年的埋頭苦干、辛勤積累,早已由眼巴巴地盼著西方來投資的舊愁容,換成了資本出海的新笑顏。
就在該評論接受采訪的前一天,有報道稱中投公司將很快獲得數額1000億至2000億美元的新注資。而據年初英國《金融時報》發布的一項數據表明,在2009和2010年間,中國兩家主要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公司至少發放了1100億美元貸款,超過了同期內世界銀行及其下屬機構對發展中國和地區所做的貸款承諾1003億美元。去年希臘爆發財政危機,引起社會動亂,中國果斷施以援手。近期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宋哲稱中國可能會擴大購買歐洲國家政府債券的規模。
2011年1月20日,芝加哥市長理查德·戴利向出訪美國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表白道,“我們希望把芝加哥打造成對中國最友好的美國城市,成為中國進入美國的門戶。芝加哥市歡迎中國企業前來投資興業,歡迎更多中國旅游者前來旅游。”
這些話對中國人來說是多么熟悉啊,卻又有些時空錯位之感。因為這些話都是過去中國人對西方投資者講的,可是不知不覺間,雙方的位置已經顛倒了過來。4月26日有媒體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份報告中預測“美國時代”將在5年后結束,因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6年中國的GDP將超過美國。
目前中國工業繁盛,財政充盈,與其說像是一個小姑娘——如該評論員所言,不如說像是一個正在快速成長的小伙子。中國造航母,是一個與國力增長相匹配的形象,而不是“小姑娘開悍馬”。
中國工業高端技術研發能力或被低估
中國被低估的除了經濟實力之外,可能還有工業高端技術產品的研發能力。就拿中國即將完工的第一艘航母來說,其艦載機起飛采用了滑躍式,這比美國航母采用的蒸汽彈射起飛方式要落后。但是最近有報道稱,中國在研制航母電磁彈射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航母電磁彈射屬于最新式的艦載機起飛方式,美國也僅僅處在研發階段。此消息若屬實,那么中國將會因此而由無航母國家一躍而進入航母技術領先國家之列。
在航空領域可能也是如此。飛機發動機制造是最高等級的軍事技術,這一直是中國的軟肋,美國方面估計中國要取得重大突破需要15至20年。但是4月10日,中航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林左鳴公開表示,按照現在的勢頭,5年內中國的航空發動機就會實現飛躍。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五月號刊登文章《重新審視中國軍事崛起的速度》,文中認為西方對中國軍力的估計常常是錯誤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J-20的研發速度和航母的建造規模。充足的財力、龐大的生產能力和新一代高素質的科技研發人員,這三者合在一起,足以讓中國在陸海空諸多領域同時展開大規模的研發和生產。
中國的軍事研發從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中獲益匪淺。長期以來,中國工業在人們眼里是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型的象征,對此最典型的概括就是中國人無非干的是“拿八億件襯衫換一架空中客車380飛機”的苦差而已。但是不知不覺間,中國工業生產的規模和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紡織服裝產品在1986年取代石油成為中國第一大出口產品,不過這一地位僅僅維持了10年左右,到1995年就被機電產品取而代之了。近年來,高科技產品對中國出口貿易的穩步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不為大家注意的是,早在2006年中國就已經超越歐盟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高科技產品出口國了。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制造業生產國,其中高技術制造業的規模至少位居世界第二。
不久前日本因海嘯引發核電事故,東京電力公司緊急請求中國的三一重工馳援一臺臂架長62米的泵車,用于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的注水作業,該泵車運抵日本后在事故現場大顯身手。不過這臺泵車并不足以令人驚嘆,因為由三一重工所保持的世界紀錄還要比它長出整整十米。過去中國人一提到日本的三菱重工,可謂是如雷貫耳,誰曾料到關鍵時刻,日本人在家門口倒用起中國造的大型機械來了。其實近年來中國的重型機械制造企業在世界各地一直都很活躍,2010年10月智利圣何塞重大礦難事故期間,三一重工的大型履帶式起重機也曾參與救援。
強大的工業不僅是中國自行建造航母的基礎,甚至現在西方國家建造航母時,竟然也離不開中國了。2010年12月17日,由上海振華港口機械(集團)公司負責建造的一架起重量1000噸級的龍門吊被裝上大型貨輪駛離上海,航行1.4萬海里后抵達目的地蘇格蘭的羅塞斯造船廠。這座龍門吊被命名為“哥利亞”(《舊約》中的大力士),用來組裝英國海軍在建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今天在航母的發源地,正在使用中國的機械設備來完成最關鍵的組裝工作——這則新聞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它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對于一個大國來說,擁有自行制造航母的能力的意義,要遠遠大于擁有一艘航母。另外,這個1000噸級的龍門吊對于英國來說是“哥利亞”,但是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就算不上大塊頭了,因為由我們所保持的世界紀錄比之還要多出整整600噸。
2008年4月,美國CNN主持人卡蒂弗曾指責中國企業只能生產“垃圾產品”。聞訊后振華港機發表公開聲明,稱卡蒂弗“把中國高質量、高技術產品說成‘垃圾’⋯⋯是集無知、傲慢、愚昧于一身,是已消亡的殖民主義者借尸還魂⋯⋯美國東西海岸已從振華港機購買近200臺大型集裝箱機械,它們的高效工作是美國賴以進行近萬億美元進出口商貿活動的主力軍。我們請這位卡先生去美國的碼頭看一看矗立在各大港口的來自中國的鋼鐵巨人,如果他敢在鐵證面前再次叫囂是‘垃圾’,我們會立即在美國請律師以誹謗罪起訴他。”振華港機的底氣與豪邁緣自他們的港口機械占據了世界市場75%以上的份額。今天,振華這一“來自中國的鋼鐵巨人”正在建造美國西海岸的最新地標建筑——舊金山新海灣大橋。幾年前,美國中斷了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改由其他國家來供應美國軍人佩戴的貝雷帽。如今看來舊金山新海灣大橋的承建,除了交由中國企業,很難另有合適的選擇了。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生產摩托車起家的吉利汽車公司,如今將大名鼎鼎的沃爾沃品牌納入旗下,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國制造企業在全球競爭中那種力圖后來居上的勁頭。
除了制造業產值已經占據世界榜首,中國的科研人員數量也在迅速增長,據統計,目前中國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暫居世界第二,僅落后于美國。伴隨著“中國制造”的成長,中國工人的結構組成也在悄然改變,過去的代表形象是“農民工”、“外來妹”,現在則包括了越來越多的軟件工程師和各種生產線上的高級技工。2010年五、六月間,廣東佛山本田汽車廠的工人發起停工,本田方面最后較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人的工資,此事在國內媒體得到了廣泛報道。如果現在“廣本”的工人技術水平體依舊很低,如果中國工業化的規模依舊局限于少部分地區,那么資本方可以隨時隨處輕松地找到替代者,如同上世紀80、90年代那樣,還需要向工人妥協嗎?
中國工業單單靠“拿八億件襯衫換一架空中客車380飛機”的時代,正在遠去。中國企業已經能夠在美國輿論的叫板下驕傲地展示自己的“鋼鐵巨人”形象,但是在國內媒體界和學界,持有“小姑娘心理”的大有人在。與振華港機集團同在上海的中國作家韓寒,最近就嘲諷中國企業生產不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軍民產品,對此,想必英國海軍和美國舊金山政府都不會同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