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商務部日前透露,今年前9個月中國出口稀土3.22萬噸,其中對日本出口1.6萬噸,同比增長167%,占中國稀土出口總量的49.8%。11月1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從節能環保的目標出發,近期中國在稀土的開采、生產和出口環節都加強了管理措施。中國在稀土開采規模、生產冶煉計劃以及出口配額方面,2010年的規模分別比2009年減少了25%、23%和39%。(11月18日中國經濟網)
看到這條信息,不禁讓人們感到吃驚,沒想到今年中國的稀土出口近50%都去了日本。自9月份發生釣魚島撞船事件后,中國民間一直呼吁政府部門停止對日本的稀土出口,同時,認為中國完全有必要將稀土作為對付日本的殺手锏。但是,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不僅沒有停止對日稀土出口,反而加大了出口量。
也許在一些人看來,稀土出口可以換取中日關系的好轉。但是這種想法十分天真。實際上,這無異于飲鴆止渴、南轅北轍。這說明,在釣魚島撞船事件后,有關部門對是否限制對日稀土出口的態度是十分曖昧的。
當傳出中國可能減少或停止對日稀土出口的信息時,日本外相前原誠司和經濟產業大臣大畠章宏都發表講話予以關注,表示要將中國控告到世界貿易組織(WTO)。而中國商務部否認對日本的稀土出口實施任何禁令。商務部長陳德銘甚至表示,中國沒有禁運,企業行為政府也不干預。
這期間,日本對中國玩弄起兩面手段。一方面搞“表面一套”,即將稀土問題外交化。稀土危機爆發后,日本迅速同歐美組成“抗議陣營”,日本媒體指責中國的稀土戰略同俄羅斯玩弄天然氣管道的手法如出一轍,是徹頭徹尾的“資源武器化”。并搬出WTO規則來大肆制造國際輿論,目的恐怕不僅是想迫使中國在稀土出口上對日實質讓步,而且要借此在國際輿論中將中國孤立。
所謂“背后一套”則是日本政府為該國企業財團開路,分散稀土風險,這時的特點就是“官商勾結”,對中國部分稀土生產、出口企業軟硬兼施。國內一些業界專家甚至為日方辨解稱,雖然中國是稀土大國,但畢竟不是唯一的生產國,而日本在環保領域的先進程度是世界領先,幾乎具有唯一性,中國對日本的需求程度要大于對中國的需求程度。因此,在日本需求稀土、中國需求技術等情況下,中國沒有停止對日稀土出口的必要。
現在看來,日本玩弄的這種兩面手段收到了顯著效果,今年前9個月,中國稀土對日本出口達1.6萬噸,同比增長167%。這組數字透露后,日本也減輕了對中國的壓力。據日本《東京新聞》報道,日本外務省已叫停在世貿組織(WTO)會議上討論中國稀土禁售一事。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大畠章宏稱,中國對日的稀土禁運正逐步解除。
事實上,此事讓中國臉面大失,說明中國在日本的壓力面前退縮了。這讓我們聯想起另外一件事。上個世紀70至90年代間,中國一度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之一,也曾大量出口日本。而在那個時候,憂患意識極強的日本,絕不會輕易激怒中國,因為這個資源奇缺的國家,對石油的渴望超乎尋常。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1996年后更是基本停止了對日的石油出口。
而在比石油更具戰略性的稀土資源問題上,中國卻無法做到這一點。日本不僅可以任意激怒中國,而且還要中國大量出口稀土。眾所周知,日本目前是世界上利用稀土實現附加值最高的國家,用于高新技術領域的稀土占到其消費總量的 90%以上。通過從中國進口價格低廉的稀土原料,然后再出售經過加工的高新技術產品,日本可從中賺取豐厚的經濟利益。因為經過加工后的稀土價格往往堪比黃金和鉆石。
為了中國的稀土資源,以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不得不向政府有關管理部門敲響警鐘,是該醒醒的時候了??砍鍪哿畠r的稀土資源換不來中國的經濟發達,換不到日本的同情心,只有自立自強才會贏得尊重。中國為了環保考慮和顯示稀土的稀缺性,確實要提高出口價格、限制出口產量,沒必要委曲求全,做好自己的稀土產業發展是當務之急,而不是廉價出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