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糧食連年豐收,但已經聽不到賣糧難的抱怨了;即使遭受了大的自然災害,中國百姓基本不會忍饑挨餓,這要歸功于中儲糧的適時收購與拋售,是它穩定了糧食價格、農業生產,以及糧食加工,乃至百業穩。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讓稀土加劇下跌,簡直是黃金賣了泥土價格,由于在主產區內蒙與江西實施了收儲,顯著提升了價格,導致日本、美國、歐盟擔憂中國控制其出口,彰顯焦急與窘態。
而國儲局在2009年銅價探底之時完成了5年來最大規模的收儲,之后一路飆升至歷史高位的銅價給其帶來了估計達270億元人民幣的浮盈。
上面都是儲備需求的成功應用,但它的價值僅體現在高拋低吸,防范災害,它的更一般的應用則是發揮儲備商品的正外部性效應,創造就業機會,實現社會有效勞動價值。
高房價讓市民成為房奴蝸居族,讓農民拆掉自建房變身偽市民,讓地方政府小金庫爆滿,讓炒房團賺得樂翻了天,讓房地產變成了最大的反民生工程,是“破鼓仍有萬人錘”——任志強語。
然而,拋開房地產的不待見,它的營銷卻是成功的,開發商囤地捂盤惜售,地方政府收緊土地,減少保障性住房供應,銀行加大放貸力度,扼住剛性需求的脖子,制造節節攀升的態勢,引發恐慌性購房,投機性購房激增,加劇房價的上漲,形成正反饋效應。
關鍵的是它把最穩健的養老儲蓄也吸引過來了,退休老干部、教師、工人,紛紛拿出多年的積蓄,買入房產,一來居住,二來保值增值,何樂而不為?
大家已經知道,市場經濟的痼疾是經濟周期消費不足,而它的根源在于初級中級產業的貨幣利潤與頂級產業的剩余商品相分離,這也就是所謂的儲蓄難題。而以儲蓄買入頂級商品儲備起來,恰恰解決了這一宏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結構性失衡,使社會再生產的中斷恢復,得以繼續循環,好比拉磨的驢子,每走一圈,喂點草料,就排出一堆驢糞,最后搞得到處都是驢糞,這里草料就是儲蓄,驢糞則為支柱產業的成果。
于是中國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大都市到內蒙鄂爾多斯、山東乳山、乃至偏僻山村,到處大拆大建,推倒翻新,一時間,吊車隆隆,塵土飛揚,龐大的攪拌機將鋼筋、水泥、電力、農民工混合凝固,頃刻樹立起一棟棟鴿子籠,房地產成為最大的支柱產業。
這個熱火朝天的大工地讓大地變了模樣,空氣不再清新,河水變得漆黑爛臭,資源在日益衰減,但一切都在動,GDP在飛速跳躍,斐然政績讓官員的底氣越來越足,官帽也越來越大。
然而,它們的產品卻質量低下,壽命奇短,天量空置。
狂熱過后,理性拷問人們,這些空置的房子幾十年后不過是又一次被拆掉,拋開消耗的建設成本不說,單就擠占的耕地,就讓菜價居高不下!
以儲蓄買進儲備沒有問題,問題在于房子不是合適的儲備商品!
更為適宜的儲備商品是國土整治,荒漠綠化,億畝造林,因為它們不但能防風固沙,阻擋沙塵暴,而且能涵養水源,改善環境,發展林木果業旅游業,更為重要的是保護生態,防范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是最好的節能減排,有助于改良全球氣候。
早些年的萬畝造林確切的位置應在內蒙古通遼、赤峰一帶,那里是茫茫的科爾沁沙地,迄今還有當時造林所留下來的大片樹林,從面積上看確有萬畝大造林的氣勢,在荒漠灘涂,規劃整齊的造林地段一塊接一塊,里面有均勻分布的機井,縱橫交錯的溝渠,樹木自由生長,已有茶杯粗,只是土地營養不良和管護不到位,造成長勢不佳,多數都已死掉了。
據當地人講,盡管表面是不毛之地,但兩米以下就有水,較大的樹木即可自行以根吸水,因此,通過17米深的機井早期澆水灌溉,植樹造林是可行的,但投資巨大。
截止2004年底,萬里大造林公司在科爾沁沙地植樹80余萬畝,打機井近3000眼。由于有水澆灌,行行綠樹中間牧草繁茂,許多農牧民也因拿到了土地租賃費和植樹造林勞務費而有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盡管萬畝造林工程有巨大的正外部性,理應是整個社會投入它的資源建設,但社會的管理者——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無動于衷,社會上的廉價資源很充裕,比如銀行貸款利率只有5%,但它的對象是大型國企,或者是準國企——萬科,自2007年起僅建設銀行即給其放貸700億,但它的資產收益率卻僅有3.36%。
于是,萬畝造林的先驅們將目光投向了民間資本,其借貸成本是極其高昂的,每月四厘,年化利率48%,這在溫州、唐山、山西等資本過剩的地方是相當正常的,但它是一條不歸路,是飲鴆止渴,只能以新債償舊債茍延殘喘,為了生存,夸大收益成為必然選擇,加上一些不實宣揚,尋求暴利的資本短時間迅速膨脹,但它的流出勢必更加迅猛,結果泡沫即刻崩潰,陳相貴成為階下囚。
要節能減排,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以億畝造林替換房地產的支柱產業,從東北的大興安嶺林區至內蒙寧夏新疆,在北部中國拉起一道綠色屏障,充分利用現有湖泊、濕地、河流、干渠、道路,構建防旱、防火、防澇的森林保護體系,充分調動民間、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落實林權改革,限制農牧業發展,央行適時收購綠化完畢的林地,造福整個中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