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將稀土作為對日的殺手锏
作者:邱林
因日方扣留中國船長造成中日關系緊張的時刻,美國《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稱,中國已經禁止向日本出口稀土,中國海關官員正阻止停泊在中國港口的船只繼續向日本運送稀土。報道說,中國對日本稀土礦出口的初步禁令將持續到9月底。同時,中國政府還會根據日本政府釋放中國漁船船長的態度來決定是否延長稀土出口禁令。(9月26日財經網)
日本《產經新聞》對此認為,如果中國禁止對日稀土出口是事實的話,這項決定也是一系列報復性措施延長線上的產物,目的只有一個,給日本經濟造成影響。中國的戰術是,通過將嚴重依賴中國的日本企業置于死地,讓日本政府在政治上作出讓出。對日本企業來說,在前一階段勞資糾紛之后,“中國風險”再次凸顯。
實際上,《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關于中國禁止對日稀土出口的報道,雖然帶有某種猜測的嫌疑,但是影響卻不小。24日,中國商務部官員就此加以否定,然而,當天就傳出日本將放還中國船長的消息。這并不是巧合。有人甚至認為,中國禁止向日本出口稀土的消息,是日方放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日方擔心中國一旦禁止稀土出口,將對他們的一些重要產業產生重大影響。
這種分析是有道理的。有人用“無風也見三尺浪”來形容對外界十分敏感的日本經濟圈。自撞船事件發生以來,日本方面一直擔憂中國中斷向日本出口原材料特別是有色金屬等礦產品。中國的稀土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90%,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稀土進口國。稀土是資源節約型新家電和混合動力汽車生產所需的必要材料,而日本又把這些產業視為經濟啟動的關鍵。如果中國對日本稀土出口削減量過大,將引發日本的“產業海嘯”。
稀土問題現在似乎已成為中日關系中難以解開的糾結。今年8月下旬,日本派出總數多達120人的代表團來華,參加第三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像第二次對話一樣,日本再一次將稀土列入對話議題。日本外務省新聞發言人表示,日方關注限制稀土出口,是因為這不但影響到日本經濟,也有世界影響。會前,日本官方也多次呼吁,中國應該擴大、而非限制稀土資源出口。
過去,中國出售稀有資源給日本,讓他們得到了不少利益。現在,中國禁止或減少這些資源出口,他們強烈反對是必然的,也是預料之中的。按照中國官方的說法,考慮到環境問題以及日本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制,中國稀土資源保護政策短期內不會妥協。中國減少稀土出口,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從根源上保護稀土資源,二是控制中國出產的稀土在國際上的定價話語權。
不過,中國禁止向日本出口工業原材料的例子并非首次。上個世紀70至90年代間,中國一度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之一,也曾大量出口日本。而在那個時候,憂患意識極強的日本,絕不會輕易激怒中國,因為這個資源奇缺的國家,對石油的渴望超乎尋常。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1996年已成為原油凈進口國,以后更是基本停止了對日的石油出口。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1996年已成為原油凈進口國,以后更是基本停止了對日的石油出口。中國不再是日本重要的石油來源地,相反,成為了其進口石油的有力竟爭者。同時由于中國經濟、政治、軍事實力的不斷強大,使日本感覺到了所謂的“威脅”;且日本積極想由經濟大國轉為政治大國,于是,在沒有了能源因素的影響下,遏制中國,與中國對抗,便成了日本政壇的一個流行的論調。
因此,中國完全有必要將稀土作為對付日本的殺手锏。今后,日本在領土或其它問題上挑戰中國核心利益時,中國即可停止對日稀土出口,這應被視作是一種正當的措施。如果雙方沒有可信賴的關系,甚至對方對中國采取敵視政策,中國還有義務將稀土出口給他們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并不是很多商品都是可以買賣的,日本同樣對自己的很多高科技產品進行屏蔽,他們公開聲明禁止向中國出售這類產品,寧可出現日中貿易逆差也不賣給中國。日本的這一做法,很值得中國在稀土出口貿易上加以借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