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欲讓制造業“回流” 專家稱一臺iPhone4中國只掙6美元
美國總統奧巴馬于8月11日簽署了《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被認為是美國全力重振制造業競爭力的最新舉措。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制造業的“衰退”引來了從政客到民眾的大量抱怨。一些美國民眾認為制造業外流同時帶走了就業機會,政客則借機指責中國制造業和匯率。不久前美國一家權威經濟咨詢機構發表報告稱,“中國制造業可能明年超過美國”?!懊绹簟闭f,美國一些議員宣布“要改變一切中國制造現狀,將制造業轉移回國”的提案。這一提案立即受到網民的譏諷,有人說:“這些政客真有想象力,先問美國工人愿意接受中國工資嗎?”但幾位中國專家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一致認為美國的制造業無論在規模還是質量方面仍然是世界第一?!耙慌_600美元的iPhone4,蘋果掙360美元,而中國組裝企業只得到每臺6.54美元的酬勞。”《紐約時報》日前這樣寫道。
美要讓制造業“回流”
美國總統奧巴馬于8月11日簽署《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暫時取消或削減制造業企業在進口部分原材料時需支付的關稅。奧巴馬在簽字儀式上說,美國制造業深受經濟衰退重創,但事實上在經濟衰退之前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我們的經濟已經衰落到了習慣從海外購買商品”。他還指出,近幾十年來,美國制造業勞動力人口下降了33%,“我們扭轉這一趨勢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依靠制造業推動美國出口是奧巴馬政府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本月早些時候,奧巴馬曾公開宣稱,美國競爭力的恢復意味著印度和德國在內的一些國家,不可能再從美國手中搶走就業和產業機會。這一法案立即引起了一些網民的譏諷。在CNN的報道后,一個名為“randyrbp”的網民稱,“奧巴馬需要吃下一只電燈泡,這樣他才能看清問題。這可能是奧巴馬挽救美國制造業的又一次失敗嘗試,力度太小,而且也太遲了”。
美國一些政客和議員早就提出各種使美國制造業回流的議案?!懊绹簟狈Q,美國共和黨眾議員弗蘭克· 沃夫等議員共同提出一項名為“鼓勵制造業和就業機會轉移回國的策略”的提案。在這篇題為“美議員提案要改變一切‘中國制造’”的報道中,“美國之音”引述沃夫的話說:“現在,美國制造的東西越來越少,好像所有的東西都貼著中國制造的標簽。如果你坐火車從華盛頓到紐約,一路可以看到很多廢棄的工廠。我在費城的老家附近有通用電氣的一個工廠,現在那里只剩下了一片空地?!碧岚敢髮iT設立一個聯邦機構,與各州政府共同幫助美國公司從海外、特別是中國等國家轉移回美國。
對美國采取的一系列“挽留”外流制造業的措施,《今日美國報》日前稱,美國的一些制造業公司正把他們的部分生產線從遙遠的外國轉移到美國國內,這些公司包括通用電氣、美國最大的機械設備制造商卡特彼勒等,另外還有一些公司將零部件從海外購買轉為從美國的供應商那里購買。但文章同時稱,把生產線轉移回美國的公司數量遠遠低于關閉美國工廠、把生產轉移到中國、印度或其他地區的美國公司。美國制造業聯盟執行理事斯科特說:“返回美國的只是涓涓細流,與公司外流的洪水相比要小得多。”
“美國工人愿接受中國工資嗎”
對于美國政客們的這些措施和說法,許多美國人卻表示質疑。在“美國之音”這篇報道后,一個名叫鮑勃的網民稱,“破產后的新通用汽車靠中國的業績好不容易盈利了,現在議員先生這樣做是不是想再次害死通用汽車?”有人批評稱,“這些政客考慮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對選舉有利。我猜測他的動機并不在于國家利益而是選舉利益??纯催^去幾十年這些議員們是怎樣毀掉一個偉大的國家?!庇芯W民質疑,“靠一個提案就能改變一切中國制造現狀?沃夫眾議員真有想象力。先問美國工人愿意接受中國工資嗎?”
實際上,多年來,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工資比許多行業的都要高。一名制造業熟練工人的平均年薪是6萬美元,而一個美國普通家庭平均年收入不過5萬美元。在2006年,美國三大汽車企業工人的平均年薪都已超過14萬美元(通用是14.1萬,福特14.6萬,克萊斯勒15.1萬),而同年的美國大學教授平均年薪才是9.6萬美元。
在曾經輝煌一時、如今破敗不堪的“汽車城”底特律,破產前的通用汽車公司,工人工資和各項福利開支達到每小時78.21美元。其中工資不到一半,其他是假期薪水、醫療保險、退休保險等。位于底特律的汽車工會勢力強大,上世紀80年代初,曾經和福特、通用和克萊斯勒簽下了一項“人力銀行”計劃,如果公司因為要采用新技術或進行業務重組必須裁員,這些被裁的工人進入“人力銀行”,他們在一段時間內繼續享受全薪和相應福利。
據《底特律新聞》報道,位于韋恩縣的福特卡車廠的一位“人力銀行”的員工普爾說:“我們每天就是來玩玩填字游戲,看看同事帶來的錄像帶或者看看報紙,要不就是干坐著?!惫具€要支付他們每小時31美元的薪水。該報道指出,像他這樣的人,底特律的汽車公司多達1.2萬名。三大汽車制造商在該項目上的開支就超過10億美元。美國汽車業和制造業咨詢公司Harbour Felax Group研究發現,底特律的三大汽車公司輸給日本公司的主要原因就是勞工成本,其中醫療保險是一大塊,按照工會的協議規定,通用公司給在職和退休工人的醫療開支讓每輛車的平均成本增加1635美元。而日本本田公司此項支出只增加215美元。
美國制造業協會最近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提振本行業的報告。該報告指出,美國制造業疲軟的原因包括,美國政府對制造業課稅過高,在發達國家中僅次于日本;法律過分保護勞工權益,使制造業雇主積極性下降;移民法過嚴,不利制造業吸引外國高科技人才;美國政府對高科技產品出口過于嚴苛,損失了大量就業機會;過于依賴進口能源,對本國傳統能源及新能源開發利用不夠。而所謂的中國搶占美國制造業機會則根本不在其中。
美國高端制造仍然強大
實際上,盡管美國的紡織、鋼鐵等制造業區域如今很多變成了“一片空地”,但在同時擁有波音和微軟兩大高科技企業集團的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就絲毫看不出“制造業萎縮”的半點痕跡:盡管波音差點丟掉了美軍加油機合同,波音-787的推出也幾次“跳票”,但生產線上仍然忙碌異常,訂單排得滿滿的,“參觀波音總裝廠”一直是各國游客在美國的重點旅游項目;面對新的電子產品沖擊,盡管微軟被認為“市場競爭力今不如昔”,但實際上其市場份額依舊可觀,更何況搶走微軟風頭的同樣是一些美國廠商和品牌。
《華盛頓郵報》曾稱,美國的公司一直認為,只有瞄準高附加值的產品,才能用高科技優勢來抵御高勞動力成本造成的壓力。北卡羅來納州的制造業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從2002年到2005年,該州丟失的制造業工作機會為7.2萬個,其中3/4是紡織業、家具制造業和電子業的崗位。但同時該州在利潤豐厚的生物技術、制藥等行業也產生了很多就業機會。
《華爾街日報》稱,美國某些制造業的收縮是一個正常的經濟發展過程,甚至是一個健康的跡象,制造業的生產力并不來自規模,而應該來自創造較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崗位。
根據美國經濟研究公司“環球透視”公布的一份資料,服裝、家電等低端制造業占世界整個制造業的比重僅為13%,而中國則高達25%。但在飛機、特種工業機械、醫療科學設備和信息產業等高端制造業領域,美國占據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臺iPhone4,中國只掙6美元
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數位中國專家都認為,美國想讓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制造產業“回流”沒有太大的可能。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認為,追逐利潤是資本的靈魂。以美國的耐克鞋為例,上世紀50年代末美國耐克公司把生產廠搬到了日本;70年代又搬到韓國和中國臺灣;80年代搬到中國的廣東和福建。美國的制鞋業用了30年時間實現了“安樂死”。1975年的時候,在美國出售的100雙鞋中有53雙是美國制造的,到2006年降到了1.5雙。2010年中國沿海工人的每小時工資為1.2美元,而越南工人的工資為0.35美元/小時,美國為20美元/小時。如果美國要把這些公司移回美國,唯一的結果只能是美國人生產的鞋美國人買不起。
中國美國經濟學會理事何偉文認為,美國制造業不僅總規模仍是世界第一,在半導體、新材料、醫藥生物工程、環境、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產業上更是遙遙領先。今年以來,美國的制造業有所回升,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新能源投資勢頭很猛,美國汽車產業也有復蘇的跡象。美國傳統制造業的根本問題是成本過高,包括工人工資、醫療福利費用過高,綜合稅率過高等問題,這些都不是通過減稅等措施能解決的。實際上,在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間,美國海外資本增加56%,達到11萬億美元,凈收入翻了一番多,如果支付給海外雇員1美元的報酬,可為美國創造6美元的收入。
《紐約時報》日前對蘋果公司新款手機iPhone4的供應鏈進行解剖,結果發現,一部售價600美元的iPhone4,所需材料成本約為187.51美元。其中,約80美元的材料是韓國的產品,美國、德國和日本一些公司則提供另一些材料。將這些元件進行組裝的富士康等中國組裝企業,則只得到每臺6.54美元的酬勞。而蘋果公司在每臺iPhone4上的獲利高達360美元,即利潤約為60%。(本報駐美國、英國特約記者陸樂紀雙城 本報記者段聰聰 張松陳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