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實業之心”正在冷卻》
今年上半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經歷是這樣的:
年初,我去瑞士蘇黎世旅游,那是全球公認的居住環境最好、也是物價最為昂貴的城市。在蘇黎世的中心商業街上,我赫然被櫥窗里的一只壓力鍋給吸引住了。它呈醒目的深藍色,是德國雙立人品牌,而讓我停住的原因則是它的標價:290歐元。一只壓力鍋竟可售賣到如此高價,讓我不由驚嘆。誰料,與我同行的一位企業家朋友告訴我,這只鍋在國內中心城市的售價是3200元人民幣,他的太太日前剛好看中一只。為了求證,我用手機把這只鍋拍了下來。
湊巧的是,回到國內的幾天后,我在一次座談會上碰到了一家民營壓力鍋企業的董事長,這家企業位于東南沿海的一個小縣城,二十年前我曾經去那里采訪過,當時還是一間很不起眼的街道小廠,替沈陽的雙喜牌壓力鍋做貼牌生產。近十多年,這家企業自立品牌,擴張發展,赫然已成國內行業冠軍,其產量在全球也排第四。座談期間,我把手機中的照片給那位董事長看,提出的問題是,你的工廠能否生產出這樣的高價產品?他回答說,質量和功能應該可以接近,可是價格卻怎么也定不到那么高,最多不過千元。
接著,他突然告訴我,現在,他最大的興趣已經從做壓力鍋轉到資本經營了,前年,他已經把企業的大部分股份出售給法國的一個家電集團,得二十多億元。我問,那么你現在正在做什么?他說,在家鄉投資了一個島,準備開發房地產和碼頭,政府對他非常支持,其盈利前景大大的好過生產壓力鍋。
我聽到這里,百感交集。當時在座的還有一位老資格的經濟學家,我對他說,看來中國人十年之內再也做不出一口好鍋了。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我被這只壓力鍋的故事所纏繞。腦海之中,二十年前那個簡陋的街道小工廠與蘇黎世大道上的櫥窗交疊出現,讓人莫名惆悵。二十年,一代人,好不容易做到全球第四,一朝出售,中國人什么時候才能重新回到那個位置?
更讓人擔憂的問題是:在2010年的中國企業界,不愿意“再埋頭做壓力鍋”的企業家到底有多少?
近年以來,專心實業似乎已經是一件十分“落伍”的事情了。當年曾被視為偶像的松下幸之助、杰克·韋爾奇等實業家不再時髦,人們更津津樂道的是巴菲特、索羅斯和李嘉誠。“用錢生錢”顯然比實業來得輕松愉快。我近期時常碰到一些仍在實業界打拼的企業家,紛紛萌生退意,向往去做一個投資家,或VC,或PE,總之不愿意再干實業。
這些景象似乎在顯示,當今是自1990年以來民營企業家士氣最低迷的時期。
究其原因,簡略而言大抵有三。
其一,資本市場(包括股權投資和經營房地產等等)的回報大大高于工業經營。
其二,傳媒過分渲染投資神話,打開報紙網站,隨處可見哪位投資家看中一家小公司,僅僅幾年就得數十倍、成百倍回報的“神話”,實業之心,不禁蕩漾。
其三,實業投資的宏觀環境未得改善,特別是去年以來出現了“國進民退”現象,極大地打擊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這種低迷的景象卻與中國經濟的實際需要產生了極大的落差。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制造被迫向內需化轉型,而國內消費市場確乎也出現了旺盛之勢,而這其實正是實業家可以大展雄心的時刻。同時,中國的產業經濟面臨升級轉型的重大時刻,更需要實業家全力以赴,加大投入。而當其時,卻出現了投機之風,這不得不讓人生出無限的擔憂。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經濟要在全球競爭中有所作為,必須依賴實業經濟的勃興。當實業家都一一的被“逼”成了投資家,當“實業之心”一一冷卻,那么,可持續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又將從何說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